2016年中華男籃18名培訓名單出爐,前鋒蔡文誠落選,我很意外,控球洪志善只有討論,沒有選秀委員在意,同樣落選,我很驚訝。
(圖為中華籃協提供)
蔡文誠是目前台灣籃壇最好的小前鋒,籃板好、穩定、能扛、防守一流,而且能打硬仗。洪志善是目前台灣籃壇最好的控球,外線最穩,經驗和節奏掌握最理想。
中華男籃總教練閻家驊說明這兩人沒有入選,主要是換血、年輕、速度考量。
台灣籃球當代最好的小前鋒和控球後衛都沒能入選18人培訓名單,理由是年輕、快速,老實說,我很難接受。但這是總教練的用人、換血、風格、需求考量,我們不能說什麼,得完全尊重。
但,我是想要為這兩人落選講講我的心聲。
在換血政策上,速度和年輕是優先考量,我是不會贊成換掉正值當打之年,能打硬仗,而且功能性強大的蔡文誠和洪志善。
旅美大學返台陳盈駿未來幾年會是中華隊主控,但他需要洪志善的外線、經驗和冷靜解讀比賽的節奏。
蔡文誠的小前鋒位置,適合擔任小個陣容籃板手和戰術策應點,能扛能打硬仗,打替補先發都好用,他的作用和功能,都不是劉錚、周儀翔、張宗憲、呂政儒可以取代。我的看法是,全隊最無可取代的人就是他,結果他卻落選了,儘管他生涯可能在走下坡,但他還是當今台灣最好的小前鋒,不是第二人。
在換血、年輕、速度的考量基礎上,我認為可以捨棄的球員很多,但蔡文誠和洪志善是鐵票,即使是蔣淯安,我都會放棄,選進洪志善,有了陳盈駿換血、帶來身材和速度、爆發力,夠了,中華隊不會需要這麼多年輕後衛。
在鋒線上,可以放棄的人更多,但蔡文誠打硬仗的能力和籃板球,才是真正戰力。簡浩的三分外線靠手氣,周伯勳和周柏臣基本上位置重疊太多,李德威太慢,過去三年在中華隊成長太少,難扛重任和硬仗。
我寧可大膽選進18歲203公分孫思堯進來磨一磨,反正18人名單,看看孫思堯的力量、防守、籃板、速度是不是跟得上中華隊,再來決定未來如何用孫思堯和培養他。
至於過去一年沒打球的張宗憲現在功力剩下多少,也是未知數,放棄蔡文誠,絕不是好的選項和決定。
中華男籃總教練閻家驊對選材、換血和用人考量我能理解,重速度和年輕化,但不選蔡文誠、洪志善,我真的很難接受。
希望中華隊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