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中國男籃參加的5場NBA夏季聯賽,以1勝4負的戰績結束夏季聯賽之旅。從首戰以41分慘敗而遭遇不少球迷的批評,到之後的比賽狀態漸入佳境,其中更是擊敗黃蜂隊、時隔12年再度獲得夏季聯賽的勝利。縱觀整個賽事的表現,中國男籃獲得的評價也經歷了一個由貶到褒,最後回歸平靜的過程。

從比賽過程來看,男籃此次參加夏季聯賽的表現見仁見智,畢竟這次展現的也並非中國隊的全部實力——除了老將易建聯因傷缺席外,王哲林、丁彥雨航、郭艾倫這幾大主力均有或多或少的輪休,教頭李楠的目的仍然是人員考察,嘗試不同方式的球員組合,因此這支男籃依然屬於「半遮半掩」的姿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此次男籃出征夏季聯賽所費成本不小。中國男籃一行是於6月29日啟程前往美國,先在波特蘭進行集訓和教學賽,之後飛往拉斯維加斯參加NBA夏季聯賽,球隊在海外停留的時間將有20天左右。
既然本屆中國男籃的目標是在中國舉行的男籃世界盃賽,那麼為何要球隊非要勞師動眾前往美國打夏季聯賽?而姚明又為何非要爭取機會,將中國隊參加美國NBA夏季聯賽辦成男籃的制度呢?
愛國哨+水貨對手:國內熱身賽存在意義尷尬
如果單從成本的角度考慮算一筆經濟帳,中國男籃留在國內參加系列熱身賽的收益無疑是最高的。除了長途旅行而產生的交通、食宿等費用大幅度降低以外,中國男籃在國內熱身還可以起到巡迴表演的目的。根據慣例,中國隊在國內舉行熱身賽的地點,大部分會選擇那些沒有CBA球隊的非一線城市,在當地起到推廣籃球影響力的作用。由於舉辦地平時很少能看到如此高水平的籃球賽事,市場上往往是一票難求,由此可以為賽事主辦方帶來一筆不菲的票房收入。

過去幾年中國男籃的熱身賽正是以這種形式為主。像今年6月來華與中國隊進行熱身的澳洲NBL聯隊,他們已經是連續第四年在這段時間與中國隊展開系列賽,每年7-8月固定舉辦的斯坦科維奇盃賽,也是在中國舉行避免中國男籃的長途跋涉。此外,中國隊面對比賽對手還包括來自其他大洲的球隊,如伊朗國家隊和安哥拉國家隊等等。
以上這一系列比賽在中國舉辦,儘管從經濟角度特別是籃球市場的開發方面收益顯著,但比賽本身對於中國男籃的幫助卻是極其有限的,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隊坐鎮主場之利,對手在開始階段難以展現出良好的競技狀態。以對上澳洲NBL聯隊為例,雙方基本是每年固定連打3場,比賽週期在一週以內。由於對方是遠道而來,需要時間和場地方面的適應調整,因此往往在第一場比賽中全面落於下風、甚至將不理想的狀態延續到第二場,只有第三場才真正發力。如此一來,真槍實彈且有質量的熱身賽只剩下一場或者一場半,對男籃的鍛鍊價值明顯是大打折扣。
第二,中國主場作戰裁判的傾向性問題不可避免。由於這些熱身賽在國內舉辦,就地取材的原則下只能由國內裁判進行執法,這樣在吹罰尺度上難免就會朝著對中國隊有利的方向偏袒。尤其是在一些比分焦灼、最後關頭決勝的賽事中,裁判的爭議吹罰絕大多數對中國隊有利。有個別場次裁判的吹罰傾向甚至直接左右戰局,連部分中國球迷都看不下去,諷刺其為「愛國哨」。中國男籃一旦適應了這樣的吹罰尺度,當他們走出中國參加國際比賽時,往往會因為來不及調整而吃虧不小。

即便從純功利的角度來看,國內熱身賽「愛國哨」的泛濫對中國隊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與國際足聯的賽事組織體系不同,國際籃總並未對任何熱身賽、友誼賽設定類似於足球中「國際A級賽事」的概念,也就是說除了國際籃總及其下屬的各大洲籃聯組織的正式賽事以外,中國男籃所參加的熱身賽一律無法產生FIBA積分,無論輸贏多少都不會對FIBA世界排名產生任何影響。因此,熱身賽的意義就本該在於最大限度模擬可能碰到的各式困難,暴露問題爭取在之後的訓練和比賽中加以改進,而不是為了虛無縹緲的「面子」去贏得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中國男籃在國內參加大量熱身賽,最嚴重的問題還不在於以上兩點,而是邀請參賽的對手質量得不到保障。僅以近幾年中國男籃的熱身賽為例——2016年6月,中國隊與美國職業聯隊連戰3場,以81-77、83-80、84-75取得三戰三勝,但對手沒有任何一名知名球星座陣,不過是一支追求商業目的的「雜牌軍」,其陣容成色可想而知。
2017年6月中國男籃藍隊代表中國參加「金磚國家」運動會,之前所贏下的兩個對手印度和南非均屬於國際籃壇的「第三世界」,實力原本就遠弱於中國隊;冠亞軍決賽對手俄羅斯,則由VTB聯賽球隊輪換成員組成,其中包括俄羅斯U20國青隊的4名主力,如此稍具成色的球隊已是中國男籃藍隊這一年熱身碰上的最強的對手。

2018年7月下旬來華的斯洛維尼亞隊,對方的陣容全部由其國內聯賽球員構成,非但沒有大牌Goran Dragic、Luka Dončić等人坐鎮,甚至缺少斯洛維尼亞聯賽頂級強隊的主力球員,充其量是一支斯洛維尼亞2.5隊或3隊;7月28日男籃紅隊迎戰的對手塞爾維亞,球員多數來自於其國內聯賽,另有3人分別來自男籃意甲、西甲、希甲聯賽,只有核心大將I.Djokovic出戰過之前的男籃世界盃歐洲區預賽,最多也就是一支2隊;7月29日中國男籃紅隊再戰烏克蘭,對手由其國內聯賽和斯洛維尼亞等國聯賽球員組成,成員更遜於塞爾維亞隊。
至於近幾年與中國男籃頻繁碰面的老對手澳洲NBL聯隊,其所派出的班底與奧運、男籃世界盃上的精英陣容相比,同樣相去甚遠。NBL即澳洲籃球聯賽的簡稱,NBL聯隊就是從其本國聯賽中選拔的部分球員。而2016-17賽季NBL聯賽的薪資上限是110萬澳元,按當時的匯率折合台幣不過2647萬元。也就是說在不繳納奢侈稅的前提下,其聯賽一支球隊的總薪資尚不如CBA聯賽的高薪球員,如年薪3,206萬元的北京隊員孫悅。這樣的薪資水平決定優秀的澳洲球員不會留在本土聯賽打球,如此質量的聯賽,其拼湊出的陣容戰鬥力如何不言自明。

即使是一年一屆的斯坦科維奇盃賽事,也早已脫離了其主辦者程萬琦先生將其辦成男籃「洲際盃」的設想。由於每年7-8月間歐美各強隊都有自己的比賽任務,又不樂意萬里迢迢來到中國、陪伴實力與自己差距較大的亞、非球隊同場競技,斯坦科維奇盃在多年以前就由原6支參賽隊縮水至僅有4支球隊,來者即使冠以「法國」、「阿根廷」、「克羅埃西亞」、「德國」等籃球強國的名義,其參賽陣容也基本是陌生面孔,偶爾出現一兩名前CBA聯賽外援,都會令媒體和球迷像玩尋寶遊戲那樣,產生無限的驚喜。
無論是一些零星的中國熱身賽,被冠以「國際籃球錦標賽」的分站賽,還是一年一度的斯坦科維奇賽事,舉辦方出於商業價值的考慮,在賽事的宣傳過程中往往誇大其辭,對斯洛維尼亞隊冠以「男籃歐錦賽新科冠軍」,將法國、阿根廷等隊稱為「歐美籃球勁旅」。這固然能夠吸引足夠的眼球以及票房,但對男籃本身的參賽鍛鍊價值,就沒有自欺欺人的必要了。
最近幾年來中國熱身誠意相對較足的對手,要數伊朗隊和安哥拉隊。2018年5月底到6月初,男籃藍隊與伊朗隊進行了2場熱身賽,對方陣容名單包括M. Nik Khahbahrami、S. Mashayekhi、F. Aslani Haji Abadi、M. Jamshidi、B. Yakhchali、M. Hassanzadeh等主要輪換球員,是一支正牌的伊朗國家隊,對比其當時派遣的最強陣容,僅僅缺少了Hamed E. Haddadi、A. Kazemi二人;同年7月底中國男籃紅隊迎戰的安哥拉隊,也是正宗的國家一隊,球隊教頭Will Voigt帶隊征戰過2016年裡約奧運,主力中鋒Yanick Moreira、小前鋒E. Ndoniema在列。這兩個對手雖然質量過硬,但由於伊朗、安哥拉在國際籃壇上實力原本就實力平平,即便他們能夠精英盡出,對於中國男籃的熱身收穫也比較有限。
綜合以上資訊看來,中國男籃留在本土進行熱身備戰,前來的對手質量大多難以保障,想要參加真正高強度的對抗、起到熱身賽預定的效果,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大膽走出去!」

夏季聯賽+海外拉練:中國男籃自我提升不二法寶
實際上過去幾年間,中國男籃也有遠赴海外參與高質量比賽。2016年6月中國男籃教頭宮魯鳴,就帶隊前往歐洲進行訓練,在11天的時間內連打5場比賽,對手分別是捷克、土耳其、義大利、加拿大、菲律賓,取得2勝3負。儘管對手陣中也存在部分主力缺席的現象,但其正牌國家隊的成員卻是毋庸置疑。與這樣的對手正面交鋒,才能讓中國男籃真正認識到差距與不足。
2018年中國男籃紅隊為更好的備戰亞運會,曾赴美國夏季聯賽參加了5場內部訓練賽,分別與巫師、火箭、溜馬、活塞和國王交手。儘管這並非公開的正式比賽,但這樣的對手絕非之前從前來華的那些「觀光旅遊隊」可以相提並論,令男籃隊員增長見識、提升對抗能力。亞運會上即使遭遇jordan clarkson這樣的NBA級球星,也能夠穩住陣腳、戰勝他所率領的菲律賓隊,並最終成功問鼎了亞運會的金牌。

今年中國男籃參加的NBA夏季聯賽,是球隊時隔12年再次現身於夏季聯賽的賽場。在2007年,當時為了備戰本土舉行的2008年奧運,中國隊打了5場夏季聯賽,取得1勝4負的戰績。除姚明之外的全部主力球員,藉此機會近距離接觸到世界最高水平聯賽夏季聯賽陣容的威力。加上之後中國男籃赴歐洲訓練、與多支歐洲正牌國家隊交鋒後的收穫。2008年奧運上,與核心姚明「合體」後的他們,打出超高的競技水平,從「死亡之組」昂首出線,從而被譽為「史上最強一屆中國男籃」。
無獨有偶,12年後的中國男籃再次出征NBA夏季聯賽,同樣是為了備戰又一次在中國舉行的籃球盛會——2019年中國男籃世界盃。既然想有所作為,必然要有所行動,中國男籃的又一次夏聯之旅由此成行。比起2007年的那次行程,中國男籃此行做好更為充足的準備——球隊先在美國波特蘭進行集訓,啟程前往夏聯比賽地拉斯維加斯後,籃協主席姚明利用自己的人脈,為男籃創造了最好的訓練條件和後勤保障,有利於隊員們發揮出最佳水準。

NBA夏季聯賽的球隊構成,儘管不過是NBA邊緣人、其中能夠最終打上NBA例行賽的球員屈指可數,但他們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NBA總共30支球隊每隊擁有15個參賽名額,即使算上新規則下的雙向合約球員,每隊也不過再多出2個名額,理論上最多可容納510名球員。而對盛產籃球人才的美國來說,其優秀的本土球員可以說數以千計,加上還有不少希望挑戰NBA的海外精英球員的湧入,該聯賽球員質量比起美國之外的多數國家隊,有過之而無不及。
既然夏季聯賽是通往NBA的方式之一,為了爭奪有限的名額哪怕是NBA球隊的試訓機會,多數參賽球員必然會全力以赴,如此戰鬥意志驅使下的他們,對於與之對上的中國男籃是真正的考驗。夏季聯賽球隊因球員們並非長期合作,因此缺少成型的戰術體系,其球風以球員的持球單打、快速機動性為主,這與中國隊在男籃世界盃同組對手中的象牙海岸和委內瑞拉極為相似,對於中國男籃的精準備戰極具針對性。

中國男籃的夏季聯賽首次出賽顯得極不適應,以41分遭遇熱火隊打爆。但接下來他們漸入佳境,逐漸適應了夏季聯賽的節奏,全隊成員能力明顯提升,不少球員都覺得收穫很大。表現突出的控衛趙繼偉認為:「在國內很長時間碰不到這種級別的對手,這樣的對抗、這麼快、這麼高、這麼壯,與這樣的球隊去打比賽,有很多東西是憑想象無法達成的,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感受和體驗到,這樣的比賽太難得了!」這說明之前無論是參加CBA聯賽,還是呆在中國的熱身交鋒,帶給趙繼偉的震憾和對籃球的認識理解,都遠遠不及本次夏季聯賽。
中國男籃年輕內線沈梓捷,是第一次參加如此高水平的海外訓練。他認為全隊都在進步:「第一場適應不了對方的速度,然後慢慢的適應,直到贏球,我們會階段性做到最好,還是要控制失誤,只有控制好失誤才能控制住比賽。」此外,他還認為打這樣的比賽,讓球隊的信心有所提升:「NBA級別的夏季聯賽,大家都是來找工作的,強度不可能像國內這麼低,用高強度的對抗讓球探看到自己,對於國內的比賽或是世界盃的三場球,都會讓我們更快的融入對方的節奏,慢慢適應。」

中國隊總教練李楠,站上全域性的角度看待球隊的變化感到可喜:「首先我們在適應對抗、速度這方面,一場做得比一場好。另外我們的球員在臨場的應變也做得非常好,我們慢慢在進步,知道怎麼去打這樣的比賽。」他甚至簡單扼要地說道:「不來到這裡,不知道對方有多強,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兒。」
對於此次參加夏季聯賽進行訓練的意義,李楠總結說:「我們的失誤這幾場球高居不下,切去進攻犯規之外,我們在傳接球方面暴露很多問題,我們在利用對方失誤得分方面,跟這4支球隊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希望通過比賽發現這些問題,回去做有效率的檢討,在後面的備戰過程中盡量去改善它!」
由此不難看出,本次比賽對於中國隊從上到下的實力提升,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夏季聯賽之旅中國男籃可謂不虛此行,而未來幾年中國隊確定將長期參加夏季聯賽,這肯定也會成為中國隊提升自己的重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