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最後之舞》裡的大反派確實要爲 NBA 歷史上最具標誌性的王朝的解體負總責。但是 Jerry Krause 在世上留下的功過,遠不只是劇集中所言的那些。
《最後之舞》的主角是眾所皆知的: Michael Jordan ,史上最偉大的籃球員。而片中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反派——此人並非 Jordan 的對手,而是公牛的總經理 Krause 。影片中的他爲了「證明自我價值」這一愚蠢的目的,主動拆散了 90 年代的公牛陣容。
《最後之舞》中的 Krause 被刻畫成自負、善妒、固執,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油膩而醜陋的形象。事實上,紀錄片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他的容貌來暗示他的這些負面特質的。「 Krause 小時候比較瘦小,但長大之後變成了一個胖子。」作家 Mark Vancil 在紀錄片的第一集就說 「他總是不被看好,而在需要表揚的地方也沒法讓自己得到該有的讚譽。
縱觀這部劇集, Jordan 、 Phil Jackson 以及 Scottie Pippen 都不喜歡 Krause ,大量的鏡頭都在向我們展示 Jordan 如何羞辱他這位傲慢的上司的身高和體重。紀錄片的第一集便讓很多觀眾注意到, Krause 的身形和對長期合約的狂熱簡直和電影《怪物奇兵》中的邪惡外星人別無二樣。
根據《最後之舞》中的說法, Krause 最初只是一個球探, 1985 年來到公牛隊任總經理——當時 Jordan 剛被選中——在接下來的 15 年裡,因 Jordan 得到的讚美和冠軍獎盃日益增多,他變得開始嫉妒和憤怒。最後, Krause 開始獨攬大權,並決定要試圖打造一個新的王朝。
他告訴 Jackson , 1997-1998 賽季將會是他在公牛的執教生涯的最後一個賽季,並且推薦了已經小有成就的愛荷華州立大學總教練 Tim Floyd 來接班,但 Jordan 卻聲明「 Jackson 下課就不再征戰」。同時, Krause 拒絕給 Jordan 的王牌搭檔 Pippen 重簽一份合理的合約。
事實上,第二次三連霸時期的公牛隊關鍵球員們在 1998 年後都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球隊。之後的四年裡,球隊總共只贏了 66 場比賽。芝加哥人想要依靠兩名前五順位的新秀 Marcus Fizer 和 Eddy Curry 建隊,然而在 2003 年 Krause 離開球隊之前,公牛隊再未挺進過季後賽。在外人看來, Krause 似乎是把一個同花順給打散了,人們普遍認爲牌手應對手上的牌負責,而他本可以做得更好。
大家覺得他的操作是站不住腳的: Jordan 所在的公牛是美麗又無堅不摧的水晶, Krause 卻僅因一己之私而將其擊碎。我們無法得知 1998 年後 Jordan 和 Pippen 是否會連冠,但是 Krause 讓這個世界沒有了見證奇蹟的機會。他看上去蠢得無可救藥,僅因「沒有把握(確定他們能否繼續爭冠)」便做出這種蠢事是不可原諒的。
但其實, Krause 的所作所爲並不僅僅是扔掉了一手好牌。雖然對於公牛隊的解體他難辭其咎,但是他對於這一王朝的建立也是功不可沒。 Krause 曾兩次被評爲年度最佳經理人,並在 2017 年入選籃球名人堂。是他尋找到了無數能圍繞 Jordan 作戰的冠軍拼圖,幫助球隊從 1991 年到 1993 年連獲三冠,然後交易掉其中的很多球員,再圍繞 Jordan 打造了另一組冠軍陣容,然後實現了另一個三連霸。
劇集裡說,公牛在 Jordan 1984 年被選中時不被看好,人送外號「卡洛因馬戲團」;劇集還介紹了 Jordan 的配角們是如何從昏暗無光的籃球場中被發掘而出。正是 Krause 找到這些零散各地卻無比重要的拼圖,讓公牛實現了「從馬戲團到冠軍」的華麗轉身,然而對於這些事情,紀錄片裡幾乎隻字未提。
《最後之舞》當然是講述了 Pippen 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球員成長爲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並成爲公牛王朝不可或缺的一員。但是本片對於 Krause 對 Pippen 的發掘卻不見讚美之詞,而且他也沒提過 Krause 多次對於小學校明星球員的成功發掘。當他在華盛頓子彈隊任球探時, Krause 發現了混跡於 NCAA 二級聯賽的溫斯頓塞勒姆州立大學球員 Earl Monroe 以及伊凡斯維爾大學球員 Krause 。相中 Monroe 是 Krause 成功生涯的開始,然而 Jordan 並不這麼想——畢竟子彈隊在 1967 年是用榜眼摘下了 Monroe ,而 Jordan 認爲榜眼本來就是光芒四射,無需別人去挖掘。」
就算 Krause 沒有發現 Monroe ,也會有人在第三或者第四順位將其選走。」 Jordan 說道。在他成爲公牛隊總經理的第一年裡, Krause 對小學校的天才球員的喜愛就體現得較爲明顯,他在 1985 年用第五順位選走了弗吉尼亞聯合大學出身的 Charles Oakley 。
但在紀錄片中,你無法獲取這些信息。按照劇集所述, Krause 在成爲公牛隊總經理之前似乎一直專攻棒球領域。然而 Krause 的努力並沒有贏得Jordan的信任,後者反而把他對發掘小學校人才的興趣看成是弱點。「我對 Krause 的看法就是,他只喜歡尋找黑馬型球員。」 Jordan 在 1993 年說道。「他喜歡那些技術沒有定型的半成品球員。我猜想他的童年非常艱辛,經常被欺負,所以這算是一種對童年的補償。」
Pippen 本來也是 Krause 的傑作。1987年的《運動畫刊》記述了公牛隊是唯一一支派遣球探去考察就讀於阿肯色州中央大學的 Pippen 在 NAIA 表現的球隊,並詳細描述了其過程。 1993 年, Krause 曾說第一次親眼見到 Pippen 就讓他「欲罷不能」。 Pippen 在選秀試訓後嶄露頭角身價暴漲,這讓 Krause 一度非常沮喪。 Pippen 最後被西雅圖超音速隊以第五順位選走——但是 Krause 交出了第八順位( Olden Polynice )和一些未來資產,交易得到了 Pippen 。
除去 1996 年湖人得到 Kobe Bryant 的交易外,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好的選秀日交易了紀錄片中的 Krause 坐在 Pippen 旁邊,在記者會上宣佈他的選擇。但是 Pippen 日後從一個小學校球員扶搖而上成爲 NBA 明星,這個巨大的變化如果沒有 Krause 的全力運作,怎麼可能輕易實現呢?
在子彈隊的時候, Krause 還看上過一個在北達科他州立大學打二級聯賽的大前鋒,他的名字叫 Jackson 。 Krause 沒能讓子彈隊選到 Jackson ——尼克在 1967 年第二輪選中了他——但是仍然與其保持著聯繫,即使是其執教生涯的低谷期。當時 Jackson 只能在大陸籃球協會的奧爾巴尼大莊園主隊和波多黎各的兩支球隊執教。 NBA 的球隊拒絕聘用這個教練。
1985年, Krause 讓 Jackson 寫了一份關於大陸籃球協會的球探報告,並對他的成果印象深刻。兩年後, Jackson 已經在考慮申請失業救濟或者重返法學院。他找到 Krause 做最後的掙扎,想繼續自己的執教生涯——於是 Krause 聘用他爲球隊的助教。在公牛, Jackson 和另一個 Krause 的僱員,他是一位謹慎成功的學院派教練,也正是他提出了三角進攻,建立了緊密的關係,並成爲了籃球史上最偉大的教練之一。《最後之舞》中對於 Krause 拯救了 Jackson 教練生涯的舉動隻字不提,卻只關注於他們在 1997-1998 賽季時的關係惡化。
讓我們接著說。本片著重刻畫了 Krause 對 Toni Kukoc 如何感興趣,從而在 1992 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前激怒了 Jordan 和 Pippen ,但卻沒有花時間去描述 Krause 是如何找到 Kukoc,如何在NBA用二輪籤選中了他,又如何讓其成爲公牛第二輪三連霸的重要拼圖。
在歐洲球員和三分球均未流行的時候, Krause 就有了先見之明,去追逐了一個有一手三分的歐洲大個子。片中講述了 Dennis Rodman 如何因舉止異常在 NBA 圈中變得人人敬而遠之,卻忽略了 Krause 在交易中得到 Rodman 的妙手,而 Rodman 可是了 NBA 歷史上最好的籃板手之一。 1993 年 Steve Kerr 加入公牛的時候基本已經快淡出聯盟了,芝加哥與其簽訂的只是一份底薪,而他最後成爲了 NBA 歷史上最高效的射手之一。雖然 Krause 所做的交易經常會讓 Jordan 不爽,像在 1988 年用 Jordan 的朋友Oakley 去交易 Bill Cartwright ,但在 1997 年之前,他所做的決定幾乎都讓這支球隊變得日漸強盛。
我理解《最後之舞》不會對 Krause 的成就多下筆墨的原因。畢竟它講的對象是史上最偉大的籃球手,以及讓他變得非凡的那些過於常人的人格特質。至於誰做了明智的交易,簽了對球隊有利的合約,這部紀錄片不是用來講這些的。過去的 20 年見證了體育圈對管理部門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鉅變,正如一部奧斯卡提名影片(《點球成金》)中, Brad Pitt 所飾演的總經理已經是一個努力爲摳門的老闆打造了奪冠陣容的、深謀遠慮的形象,也有很多球迷願意把他們的總經理奉至球星之上,因此我希望本片能夠重新考慮下這段。
Pippen 是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與他簽下一份 7 年 1800 萬美元長合約的行爲在今天可能會被認爲是保持健康薪資結構的一個妙招,而《最後之舞》卻只顧把 Pippen 的薪水和他在場上的貢獻作對比,認爲這是一個體育界的悲劇。
將 Krause 害得最慘的是他在《最後之舞》裡的一段採訪詞:「球員和教練無法奪冠;團隊才能奪冠」( Krause 生前曾就此聲明他被斷章取義了,他的原話是「光靠球員和教練無法奪冠」)而這句話似乎成了他在錯誤面前一次顯而易見的「洗地」。 Krause 所工作的球隊裡有史上最偉大的巨星、史上最好的冠軍拼圖甚至史上最好的教練——而他竟還厚顏無恥地說「冠軍不是他們拿的」,而這又可以歸結於他對獲得榮譽的病態需求。對勝利居主要功勞的當然是教練和球員,而不應該是總經理。
但是, Krause 找到了可以奪冠的球員和教練,而且建立了卓越超群的配置,這些也確實是他的功勞。他有個萬里挑一的天賦,那就是他可以發掘並找到那些球員和教練,並根據他們的個人能力和性格進行拼湊,從而打造了公牛的傳奇——這支球隊永久地改變了籃球,並讓我們爲之瘋狂了 20 年。而紀錄片卻單單對公牛這一方面的歷史輕描淡寫。
Krause 沒法爲他在這部片子裡的形象進行辯護,因爲他已於 2017 年與世長辭(他去世的時候, Jordan 還是承認了 Krause 對打造公牛王朝的貢獻)。我們在《最後之舞》中看到的 Krause 的形象只是來自於他生前的錄影帶。劇集中對於公牛王朝消亡的真正推手也含糊其辭:那個人本該是老闆 Jerry Reinsdorf 。
此人是以追求高利潤和低薪資而聞名的。 Reinsdorf 曾在公開場合表明,相對於公牛隊,他更希望得到白襪隊。而在 Jordan 和 Pippen 離開球隊後他其實也挺開心,因爲他不用爲 Jordan 和 Pippen 支付高額的薪水了。其實 Krause 僅僅是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在 2003 年離開公牛,而之後球隊的經營日趨下滑,這足見球隊老闆的糟糕能力。
Krause 是 NBA 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經理之一,不過他也犯了一個 NBA 歷史上最大的錯誤,那就是讓我們失去了見證這支傳奇球隊最終能夠走到多遠的機會。《最後之舞》講了一個好故事,但並非全部。讓人無奈的是,當 Jordan 嘲笑 Krause 的身高和體重時,我們卻一點都沒感覺到 Jordan 的刻薄——似乎我們反而應該和 Jordan 一起去嘲笑這個「毀滅了公牛王朝的壞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