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 的比較賽是一門不精準的科學,但它有著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和我們從歷史中了解到的結合起來所產生的價值。誠然,沒有兩名球員是完全一樣的。即使是在聯盟中實力排名靠前的同卵雙胞胎也會帶來不同的實力和表現。
這就是這個比較賽並非爲了尋找「鏡像匹配」的球員原因。相反,這是關於尋找符合相同技術特點、打法風格的球員的比較賽。從統計數據到比賽風格,以下是聯盟中 22 歲以下的最強球員與過去歷史中的巨星球員的相似之處。
Luka Doncic(模板: Larry Bird )
用多誇張的言語來形容 Doncic 的表現都不爲過。無論對他的讚揚聽起來有多麼冠冕堂皇,統計數據都有相當大的可能性來支持這些說法。
舉個例子:他可能正在打出 NBA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 20 歲賽季。再說一次,這聽起來可能不太實際,但當你研究這些數據的時候…是的,數據不會說謊。
Doncic 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在 20 歲賽季就拿到場均 28 分, 9 個籃板以及 8 次助攻的數據的球員。他 27.7 的球員效率值在他這個年齡的球員中獨佔鰲頭。
過不了多久,我們的話題就會變成尋找下一個 Doncic ,但如果我們能從籃球過去的歷史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也許我們就能找到「初代」的他。
與他的同齡人相比,他擁有 Chris Paul 式的指揮大局觀, LeBron James 那樣可怕的得分能力和 James Harden 的後撤步技術。繼續深入挖掘歷史的記憶,我們可以從 Doncic 身上看到 Oscar Robertson 般誇張的統計數據, Magic Johnson 那樣的天賦和視野,甚至還有 Dirk Nowitzki 般從天花板劃過的高拋投籃弧線。不過,整體來說,與 Doncic 最相似的模板球員是 Bird 。
獨行俠隊的總教練 Rick Carlisle 曾經和 Bird 做過隊友,後來又爲 Bird 效力,他和 Doncic 已經把他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現工作於 ESPN 的記者在 Bird 倒數第三個 NBA 賽季首次在NBA亮相,他進一步對二者進行了比較。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 Bird 的影子,他的腳步和加速方式很像 Bird ,你無法提高他的移動速度,他的三分球投射能力還能得到提升,」他 11 月在 SportsCenter 上說。「但是,如果 Bird 有更好的控球技術和更快的第一步,那就是真正的 Doncic 。
一只經過強化的「鳥」聽起來強得讓人難以置信,不是嗎?我們還是迴歸到數據上來。在 Bird 效率最高的賽季( 1987-88 賽季),他場均能拿到 29.9 分, 9.3 個籃板以及 6.1 次助攻。 Doncic 這個賽季的數據是—— 28.7 分 9.3 個籃板 8.7 次助攻——要知道 Doncic 距離 21 歲還有 3 個月的時間。
Ja Morant (模板:健康的 Kevin Johnson )
Morant 摧毀對方防守後想騎在某人頭上爆扣之前, Johnson 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在空闊的球場上, Johnson 可以用各種他想要的進攻手段來得分——即使是「爬上梯子」在 Hakeem Olajuwon 頭上完成單手劈扣。
在他的新秀賽季中期從騎士隊轉隊到太陽隊後, Johnson 獲得了球隊先發的位置,他展示了與 Morant 在灰熊隊一樣的變革性天賦。
太陽隊在 Johnson 的新秀賽季只贏下了 28 場比賽(他只出場了那個賽季太陽隊的最後 28 場比賽),然後第二年爆發,贏下了 55 場勝利。灰熊隊去年贏得了 33 場比賽的勝利,預計今年的勝場數會更少,但在新冠肺炎導致賽季停止之前,他們的戰績是 32 勝 33 負。
和 Morant 一樣, Johnson 表現出了出色的進攻能力,但作爲一個控球手同樣打出了高效(假如不能再提高效率的話)的表現。在他的第二個賽季裡,他場均轟下20.4分並送出12.2次助攻,就此開始了連續四年場均能拿到至少19分以及10次助攻的表現。作爲一名20歲的新秀, Morant 場均已經能拿到 17.6 分並能送出 6.9 次助攻,這使他成爲第六個達到這一成就的新秀。
不幸的是,傷病成爲 Johnson 職業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他在職業生涯前五個賽季平均出場 78 場比賽,之後的賽季再也沒有打過超過 70 場比賽。他打了 11 個賽季後便退休了,他在 2000 年太陽隊打季後賽前復出,並在那年 8 月永遠離開了 NBA 賽場。
Morant 並不是 Johnson 的「鏡像」模型球員。他已經是一個比 Johnson 更具威脅的外線射手(儘管這至少部分原因歸功於他們各自的時代的打法風格),而 Johnson 的防守則更加出色。但就跨時代的比較而言,巔峰的 Johnson 也許是 Morant 職業生涯的發展方向。
Jayson Tatum( 模板:運動能力更出色的 Paul Pierce )
Tatum 將已故的,偉大的名將 Kobe Bryant 譽爲「我的英雄」和「我開始打籃球的原因」。他也用自己的表現證明了這一點。Tatum的進攻武器包含了不少「曼巴」式進攻動作和手段。
但是現在把 Tatum 比作 Kobe 未免顯得太過雄心勃勃了。也許是因爲塞爾提克隊標誌性的綠白相間的造型,很容易看到 Tatum 在進攻端精心設計的、有目的性動作,然後讓人想起年輕時候的 Pierce 。
和 Tatum 一樣, Pierce 在場上打得慢條斯理。他的突破第一步讓防守球員身體失去平衡,他從來不會讓他們補防回來。通過腳步和身體優勢的完美結合,他可以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類型的防守者。這讓 Pierce 成爲了一名致命的比賽末段得分手,而 Tatum 也已經爲他自己的關鍵時刻貢獻了精彩的表演。
在他職業生涯的第三個年頭, Pierce 場均能得到 25.3 分, 6.4 個籃板和 3.1 次助攻,他的投籃命中率爲 45.4 %,三分球命中率爲 38.3 %。Tatum本賽季場均砍下 23.6 分, 7.1 個籃板並送出 2.9 個助攻,投籃命中率爲 44.8 %,三分球的命中率爲 39.8 %。 Pierce 的球員效率值爲 22.3 ,Tatum則是 20.3 。 Pierce 在職業生涯第四年入選了全明星賽,生涯總共 10 次入選;而 Tatum 則在今年 2 月份時首次入選了全明星賽。
Kendrick Perkins 和 Pierce 一起度過了七個多賽季,他在 Tatum 身上看到了「很多」他前隊友身上有的特點, Pierce 也能看出這一點,儘管他是更有爆發力版本的自己。 2018 年5月, Pierce 告訴波士頓官網的 Chad Finn :「他在比賽中的表現很『狡猾』,這可能讓很多人想起了我。」「我看到他的表現了,我當然看到了。我不是運動能力最強的球員。 Tatum 的運動能力比我更加突出……他正在成爲一名超級巨星球員。你可以隨時拿這樣的孩子和我作比較。」
Zion Williamson (模板: Charles Barkley 和 Shawn Kemp 的結合體)
在達到這個水平之前, Williamson 就已經讓這場「比較賽」變得棘手了。不是每天都有一個這樣的球員橫空出世,然後把鋪滿硬木地板的球場變成他個人的反重力表現舞臺的。 Williamson 充滿力量又兇猛的運動天賦不禁讓人聯想到巔峰狀態的 Kemp 。
就像 Williamson 一樣, Kemp 的比賽不只是展現驚人的爆發力——單靠「暴力美學」還不足以讓他六次入選全明星賽——但如果你想到這位「統治者」( Kemp 最初的綽號),你首先會想到他的「籃框搖滾樂」。 NBA 彙集了 Kemp 的 50 次最佳灌籃的剪輯,他們必須給他加上一個適合形容他的最佳灌籃的榮譽稱號。
然而,拋開這些「空中表演」不談, Williamson 並不完全是「克隆版」的 Kemp 。 Williamson 已經打出了一些更地板流式的比賽並展現出更高的防守優勢。
Barkley 作爲另一名身材厚實的球員,狂野程度遠超其他同樣體型的球員,他同樣能有效地在籃下低位「欺負」球員,限制他們起跳或者是爲其他人制造進攻機會。他拼搶籃板時毫不留情與聯盟中長人一同競爭拿下籃板王——是 Williamson 值得效仿的另一個榜樣。
此外,防守者們畏懼 Barkley 的強勢進攻,就像現在的防守者畏懼面對 Williamson 的碾壓式進攻一樣。再加上 Kemp 那樣強勁的爆發力,你就會感覺到 Williamson 可能會變得多麼特別。「他的體型,他的運動能力,他的力量都是顯而易見的,」名人堂成員Chris Mullin 這樣評價 Williamson 。「但對我來說,他的速度從始至終都令人難以置信。我會把 Barkley 和 Kemp 放在一起作爲比較對象。」
Trae Young (模板:得分能力更強的 Steve Nash )
Young 看起來更像是我們所看到的 Stephen Curry 的翻新版。從非常誇張的投籃範圍到球感與投籃能力的結合,他似乎在沿著 Curry 創造的軌跡前進。但 Young 從未把自己塑造成失散已久的「浪花兄弟」。他忙著觀看另一位場上將軍的比賽,視其爲偶像並最終模仿了他的比賽打法,後者以節奏、投籃效率和籃框下的「魔法」來引導強有力的進攻而聞名。
「 Nash 是我一直以來最喜歡的球員,」 Young 在 2018 年告訴記者。「他的體型和我的非常相似。他非常理智,他可以用各種進攻方式得分,他知道如何讓隊友參與到進攻中來,他是一個贏家。我覺得他的很多特點都和我相似。」
Young 在控球組織方面所做的貢獻是你可以看到 Nash 的影響力(也是 Curry 與之相比比較遜色的地方)的地方。Nash 贏得了 5 次助攻王,生涯總助攻數排在 NBA 歷史助攻榜的第三名。他的職業生涯 41.5 %的助攻率排在有記錄以來第五高的位置。
Young 顯然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但他似乎正朝著那個方向前進。上個賽季,他場均送出 8.1 次助攻,這排在 NBA 歷年新秀中的第 14 。再加上本賽季的 9.3 次場均助攻,他在過去兩個賽季的助攻次數比任何球員都多。
Young 的得分一旦打開局面,他就將超越 Nash 。後者的場均得分從未超過 18.8 分;前者處女賽季的場均得分達到了 19.1 分,並在第二年時迅速躥升至 29.6 分。
話雖如此, Nash 在進攻上的能力更富有選擇性,會做出更聰明的選擇,這提高了他的效率水平,使得 Young 的投籃命中率遠不及他。但是二者的發展藍圖如出一轍,從三分和近距離投籃機會的創造力到球場視野,甚至是防守方面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