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抱怨嗎?還是擔心再也不能好好欣賞一場比賽?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每年總有那麼幾天,當全明星週末臨近時,我們耳邊總會響起不屑一顧的聲音,就像春節在即,有關春晚的一切都會被羞辱得狗血噴頭一樣。
而當全明星週末匆匆過後,我們又保準會聽到今不如昔或者“這打的啥XX玩意兒”的感慨,就像我們過完年後不感嘆年味漸淡、人情日薄就顯得虛長一歲一樣。
曾幾何時,這是我們學生時代翹首以盼的節日大餐。除了全明星週末,一次性感受群星璀璨是遊戲和夢裡才有的情節,即便巨頭匯聚如湖人F4、綠軍和熱火Big3也不行。
而如今,我們大多數人甚至數不齊過去三年的全明星先發陣容,更遑論在記憶Curry存檔些許全明星場內外的所謂經典片段、永恆故事。
全明星賽源於1951年聯盟管理層和老闆想方設法拯救NBA岌岌可危的人氣,如今在很多人眼裡,曾經被視為聚攏球迷利器的全明星賽也同樣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於是厚古薄今的慣性思維便歡歡喜喜、急不可耐地襲上心頭,領著你翻看一張張老照片,隨後倍加感慨著一年不如一年。
從1984年Stern上位推行球星戰略以來,藉著電視傳媒深入千家萬戶的東風,全明星通過各種迎合受眾需求的改制吸引了無數球迷的眼球,也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值得回憶的瞬間。
隨著1984年後,灌籃大賽和三分大賽接連補進併成為常態,全明星賽由單一賽事豐富為全明星週末,這也才有了Jordan大戰Wilkins,Bird囂張無兩的“你們是來爭第二的嗎?”等等傳誦至今的經典。
那個時代的全明星週末從不缺乏巨星,即便是如今已很難入巨星法眼的分項賽事,也隨處可見超巨的身影。天皇巨星如Jordan也不會放棄這條可以讓光環加成的星光大道,如此也才有了這彌足珍貴的飛人天馬行空圖。
全明星週末並不只有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視頻,其間流傳的故事才是永存心間的珍寶。1992年,正與愛滋病抗爭的Magic破例出戰全明星賽,在眾星拱月下如願捧起MVP獎盃,留下了標誌性的迷人微笑和一段溫情的往事。
當然,還有隨時代不斷變遷的全明星球衣。有人愛統一制式的整齊劃一,如此看來更像針鋒相對的較量;也有人愛各穿各家的百花齊放,這樣更像熱鬧非凡的歡樂秀。
但好景不長,最近幾年,我們很難再看到傳媒對本年度全明星週末的讚譽和提煉了,似乎凡物均逃不開盛極而衰的宿命。全明星賽的不注重競技性,以及傳媒的爆炸式發展使得過去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明星不再神祕,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全明星週末關注度的下降。
果真如此嗎?還是這一切只是不靠譜的印象流?事實上,全明星週末的吸金能力從未減弱,幾乎每一年都可以讓舉辦地賺得盆滿鉢滿。或許你只是被包括小編在內的媒體人,或是身邊不明真相的小夥伴有意無意地誤導了?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自然抱團的群落,並或多或少影響著同流和上下流人群。
這一群落很大程度上把持著NBA在中國傳播的話語權,左右著NBA在輿論場中的定位,他們的主觀印象影響甚至構成了大多數人對NBA的認知和感情(包括本文的所有觀點)。不出意外,他們成長以來最刻骨銘心的全明星印象無外乎是如下幾個片段——
1998年,Jordan二度退休的全明星告別戰,神循著劇情所設定的軌跡不負眾望拿到MVP,一切完美得就像他過去七年拿到的五次總冠軍一樣。而除了神之告別曲,當年另有一股蠢蠢欲動的新勢力正在急速萌芽。
2000年,闊別一年的全明星賽重回正軌,一切星光都被半人半神盡攬於雙翅之下。Carter將灌籃大賽這項向來備受期待的創意競賽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然後親手殺死了它。
2001年,這是96一代搶班奪權的一屆全明星賽:先是Ray Allen擊敗Peja和Dirk加冕三分王,後是Iverson和Marbury聯手率領東區勝利大逃亡。尤其是答案,這屆全明星賽成了他奪取例行賽MVP並帶領76人殺進總決賽的起點。
2002年,Jordan復出元年,但主角卻是98年便勇於挑戰上帝,本屆回鄉終於如願以償榮獲MVP的Kobe。那屆全明星賽同樣留下了費城球迷對Iverson山呼海嘯的歡呼,T-Mac奇思妙想、已成經典的打板灌籃。
2003年,Jordan真正意義上的謝幕戰,一個時代的告別,一段經典的終結,一曲感人至深的《Hero》。但更多人糾結的,卻是Jordan失之交臂的MVP獎盃,以及無法讓完美更進一步的結局。
2005年,96一代早已徹底走上舞臺中央,Iverson運球調戲Kobe後兩人相視一笑的畫面成為96雙驕惺惺相惜的印證。答案憑藉15分10助攻5抄截的全面數據在丹佛奪得第二座全明星賽MVP,但誰也不曾想到,這裡會在一年後成為他的主場。
2006年,姚麥做東宴請眾星,全明星賽再度上演溫情一幕,西區群星為了幫助陷入低谷的T-Mac重拾信心,群策群力為其助攻。可惜T-Mac最終絕殺失手,坐視LeBron反客為主奪走MVP。
當然,還有2009年OK組合在全明星賽上共舉MVP獎杯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如上年份的全明星點滴多發生在上述球迷群體的13-20歲之間,而15歲左右大概是對NBA最如飢似渴、熱血澎湃的年紀。在課業繁重、娛樂稀缺的年紀裡,絲毫關涉NBA的影視資料都會被籃球少年視如珍寶。
而當這些人走進大學、步入社會,忙著把妹泡妞、賺錢養家,有了更多的娛樂選擇,只是偶爾抽空瞄一眼NBA,對全明星週末的關注已然止於大名單出爐那一刻。不論是曾經滄海,還是無暇感受新風景,這代人早已沒了當年對比賽的渴求,卻忙不迭地製造和散播著全明星雞肋論。
平心而論,2015年全明星週末仍有許多看點。比如新秀挑戰賽轉製為國際縱隊與美國本土球員的交鋒,Curry成為人氣王,Gasol老來俏首次先發,老鷹四將大有當年活塞四虎之勢,Duncan“銀魂不散”強勢擠入替補陣容……
以全明星週末為縮影,NBA正在悄然更新換代,球員和球迷都在面臨代際交替。那些恆久不變的,固然是我們為之堅守的理由;改朝換代的,同樣也是我們持續關注的原因。如果你不排斥,或許可以把2015年全明星週末視為新時代的預演和彩排。
NBA有過很多令人耳熟能詳的宣傳語,但沒有哪一條比“I love this game”更簡單粗暴、廣為人知、經久流傳的,只因為它比所有宣傳語都更貼近球迷心扉。
所以,怎樣才是欣賞全明星週末的正確姿勢?打開電視,搬把凳子,陪著年輕人,就像當年的你一樣,能看多少是多少,哪怕比賽和春晚一樣只是麻將的背景音樂。
因為很快你就會明白:NBA真的看一場少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