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火箭情結,終於又有了得以延續的寄託。
2015年5月18日,火箭在西區第二輪搶七大戰中三軍用命,輕鬆擊沉快艇,上演了隊史第二次1-3後大翻盤的好戲,18年來第一次打進西區冠軍賽,兩天後即將挑戰以逸待勞的勇士。
事實上,在經歷了第六場的驚天大逆轉後,勝利的天平已經顯而易見地傾向火箭,壓力全都在短時間內經歷大喜大悲後已然崩潰的快艇那邊了。於是火箭第七場在休士頓晉級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然後許多火箭球迷就陷入癲狂了,他們不顧熬夜看球的艱辛,四處打臉曾經看輕火箭的對手。
因為這輪系列賽實在不是這代火箭球迷樂見的勝利方式。過去十多年,火箭身上貼滿了被翻盤、逢搶七必死的悲催標籤。他們總能高開低走,在將擁躉的慾望吊至半空後,又一瀉千里令所有人大失所望。
最典型的,莫過於2005年季後賽首輪。彼時尚是姚麥組合元年,火箭在客場2-0領先小牛的大好局面下慘遭翻盤。系列賽期間充斥著的黑哨陰謀,火箭第七場慘負40分的殘酷現實,以及姚麥最後時刻的落寞眼神都成了火箭球迷永遠的痛。
悲劇的火箭在2007年季後賽首輪重蹈覆轍。在主場直落兩盤2-0領先爵士,隨後又奪下關鍵一戰手握兩個賽點的情況下慘淡出局,直接導致Jeff Van Gundy時代落幕, Adelman時代開啟。
更不用說補進Stromile Swift後(號稱解決了4號位不足)奪冠呼聲震天的2005-06賽季,最後僅以34勝48負無緣季後賽悲劇收場。儘管有姚麥組合先後受傷為託辭,可謂非戰之罪,但它始終是姚明火箭生涯中戰績最灰暗的一年。
淘汰快艇後,Harden在回顧決定系列賽走勢的第六戰時說:“當落後19分時,想著放棄,想著明年再來很容易,但我們沒有這麼做。在經歷了這麼多傷病後,我們已經學會瞭如何戰勝逆境了。”
正是這種無所畏懼、再無可失的精神氣質成就了火箭18年後的又一次分區決賽之旅。沒有驚慌失措,沒有互相埋怨,火箭只是在第四場後背水一戰,努力找到克敵制勝的方法一個不無勵志的歷程。
但不可否認的是,除了精氣神的提升,火箭本賽季極富競爭力的陣容也是球隊得以死裡逃生走到如今的關鍵因素,否則一切只是空談主義、不切實際的畫餅。
現役頂尖得分後衛(Harden)+超級中鋒(魔獸),再配上Josh、Ariza等,分區決賽對這一班底而言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能在短短3個賽季內整合這一陣容,著實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這一切自然要歸功於Morey,自2007年入主火箭以來,他堅持用一度遭傳統派嗤之以鼻、如今已風靡聯盟的數理統計方法打造陣容甚至制定戰術,最終一步步帶領火箭走向復興。
本賽季他同樣有令人不解的操作,譬如繼續迎著“月月大交易,年年總冠軍”的戲謔放棄Asik、Parsons,簽下在火箭有過失敗經歷的Ariza,堅持信任備受質疑的McHale等。
在18年最佳例行賽戰績和首次西區決賽面前,一切質疑都顯得蒼白無力。或許現在回頭再看Morey的幾筆簽約有些事後諸葛亮,但Josh、Brewer、Ariza甚至Terry確實都成了或立竿見影,或臨危救主的狠角色。
簽下的Josh,曾因高薪低效淪為老鷹、活塞避之唯恐不及的瘟神,初來火箭同樣有過水土不服的掙扎期,但他很快就找到了學生時代和魔獸一起打球的感覺。若不是Josh第六戰末節的爆發,火箭如今已經收拾行囊趕往某片釣魚海域,或是成群結隊奔赴休士頓夜店了。
當年被拔苗助長的Ariza如今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定位,亂戰能力極佳的Brewer是火箭打破僵局的奇兵,至於Terry……他是每一支爭冠球隊都必不可少的老將混蛋,得理不饒人,每時每刻都在用經驗和激情提振士氣。
18年來,唯一能和這一陣容媲美的恐怕就是2009-10賽季的火箭了(1997-98賽季的Olajuwon+Drexler+Barkley,及隨後一個賽季的Olajuwon+Barkley+Pippen),彼時火箭擁有姚麥組合、世界和平、Battier、Scola,這無疑是火箭在姚明時代所組建的最強陣容。
那一年和火箭在西區第二輪大戰七場的,是另一支洛杉磯球隊,只是火箭血戰到底未能全身而退。日中則移,惜敗湖人後,上述陣容很快因為傷病和交易而分崩離析,火箭也就此闊別季後賽長達3年。
而在與快艇的系列賽開始前,火箭不但並無必勝的把握,甚至被視為苦戰擊敗衛冕冠軍後已然打通任督二脈的快艇通往西區決賽的甜點至少第六戰第四節以前,一切都照著人們預想的劇本演繹。
然後如你所見,魔登組合,以及圍繞在他們身邊的得力助手們,在略顯固執但有時又不乏奇思妙想的冰箱帶領下,終於兌現了高喊兩年的“保證西冠”的口號。
如今,橫亙在火箭前進道路上的是強大的勇士。以西區第二挑戰西區第一,準MVP激戰MVP,火箭和Harden不妨放下雜念,好好打一場以弱敵強的漂亮仗。
事實上,火箭眾將的大場面經驗並不落下風:勇士39年重返西區決賽,西區第二輪已是眾將此前季後賽經歷的極限;而Harden、魔獸、Ariza、Terry均曾作為絕對主力隨球隊鏖戰過總冠軍賽。
十八年磨一“箭”已成事實,二十年磨一“冠”言之尚早(火箭上次奪冠遠在1995年)。但無論如何,這已經是近20年裡,火箭球迷的高峰值了。過去十多年深深融入中國球迷觀球體驗的火箭情結也藉此再度復甦、蔓延。
火箭情結究竟是什麼,沒有人能說得清道得明。也許只是德州小強精神的代際傳承,從“永遠不要低估一顆總冠軍的心”,到T-Mac 35秒13分不到最後誓不放棄的神蹟,再到姚明2009年季後賽王者歸來的果敢和熱血。
但對球迷來說,火箭情結更確切的定義或許是:圍繞在姚明身邊的,各方面有意無意、日積月累中營造的亞洲元素,使得遠在亞洲的球迷有了感同身受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這種情結,具化成一張張曾在火箭陣中出現,後來又逐漸遠離,但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火箭烙印的臉龐;一場場或是喜極而泣或是不堪回首的比賽;一輪輪難以忘懷(大多因痛苦遺憾而難忘)的系列賽。
過去數年,火箭球迷已經習慣了對這支球隊開賽初滿懷憧憬,在最後一戰失望透頂,但又不妨礙許多人來年一如既往地循環這一情緒輪迴。因為失望之外,更多的還是期待和感懷。
歸根到底,這只是一種習慣。凡事最怕習慣,一旦養成便習以為常。雖則如此,習慣也總有被淡化直至改變的一天。
好在如今,這種習慣又以某種形式得以延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