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當代幾乎由控球後衛主導,Stephen Curry、Chris Paul、Russell Westbrook、Damian Lillard、John Wall,完全統治這個世代。
(圖片來源/網路)
從另一個面相來看,克里夫蘭騎士也是由「變種控球後衛」 LeBron James掌控大局,LeBron主導騎士進攻、節奏、戰術、打法,他為自己和隊友創造所有可能空間和出手機會。
在控球後衛主導的NBA世代,攻擊力取代了組織力,侵略性取代了傳球,扮演第一得分點和攻勢發起點,取代了傳統傳統控球後衛以傳球和供輸為主的角色和定位。
傳統控球的角色和世代逐漸在消失中!
NBA這股趨勢一如國際籃球走向,控球後衛普遍不再以組織、傳球、供輸為主,他們必須具備更強大攻擊力,穩定外線,同時更要有侵略性打法,在以進攻為主的前提下,扮演控球、Play Maker、組織者的角色,豐富戰術的變化和調度靈活性,提升整體戰力。
傳統控球已經很難在現代籃球打法、戰術和強大競爭中生存,控球後衛必須具備更多攻擊武器,三分外線和突破攻籃能力是兩大基礎,在保持侵略性和攻擊力前提下,控球後衛往往成為球隊和球賽的統治力和主宰。
不只是NBA,國際籃球趨勢也正走在這股潮流中,傳統傳球第一,組織為先的控球後衛已經不符合「攻擊籃球」和「堅壁清野」防守至上的要求,更高大體型,更有攻擊力和侵略性,進攻技巧多樣的控球後衛,才是王道。
目前中華男籃仍舊走在傳統路上,選控球,以傳統、定位、制式觀念為主,不是身材太矮受限,就是攻擊手段太單一,甚至缺少創造力,無法扮演更多種角色,豐富攻防戰術和調度用人靈活性。
NBA雷霆後衛Westbrook經常是進攻第一箭頭,更是攻勢發起點,Paul在快艇,出手愈來愈多,關鍵時刻往往成為快艇第一進攻選擇。
在馬刺顛峰、奪冠那幾年,馬刺控球後衛Tony Parker正是馬刺最重要的進攻箭頭和侵略性。
在未來籃球發展趨勢中,傳統控球後衛的角色將會逐漸被淡化,全攻全守的概念,戰術更開放、更多攻防轉換、更多橫向掩護,創造投籃和突破空間的打法,也是籃球主流。
因此打法具有侵略性,同時擁有更多攻擊武器和得分手段的控球後衛,才能符合籃球未來趨勢。
Stephen Curry主宰了NBA上個賽季,他甚至主導了NBA總冠軍賽,他的攻擊方式和投籃、傳球技巧、打法,改變了我們對控球後衛和傳統的刻板印象,他用得分創造機會,用投籃產生組織力,靠積極進攻完成更多戰術搭配,完美詮釋未來籃球場上控球後衛的攻擊功能和得分能力。
(圖片來源/網路)
即使是非常傳統的Chris Paul,也必須在快艇更多扮演主攻和得分角色,用進攻和得分、投籃,去帶領球隊贏得比賽。
在控球後衛這個位置上,籃球戰術和觀念正在翻新,我們對籃球的理解和戰術、球員定位的觀念,也要很快更新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