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N每年在NBA開季前球員排名,總是引起滿城風雨,球員不爽被低估,球迷不開心自己偶像被看衰。林書豪從去年季前排名100,今年季前排名197,排名和定位至少掉了一個檔次。
(圖片來源/網路)
排名100大約是NBA二線球員,排名197可能就要掉到三線或三線以下球員。這項排名是新球季預測,基礎和給分標準是上季表現、攻防產出和對新球隊的貢獻值預估。
林書豪上季在湖人從先發打到替補,數據和球隊地位都開高走低,本季預測和戰力排名下滑,並不意外。以林書豪上季在湖人平均11.2分、4.6助攻,上場時間26分鐘來看,林書豪新賽季預測被排在197,略低了一點,合理一點的排名和排序大約在150名上下。
ESPN這種排名往往更重視年紀、狀況和未來性,因為這種計分方式很難把球員在球隊的定位、角色和教練執教方式給估算進去,同時容易忽略球隊的戰力和戰績等客觀因素。
排名只是參考,我認為這套標準和評析方式並不很精準,籃球一向不是數據運動,跟棒球許多機械式運作、操作和統計換算不同。在林書豪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許多不同和可能存在的誤差
第一是打的位置:
林書豪打控球,他是一名有攻擊力、突破速度和組織力的後衛,通常打控球的球員既討喜卻不討好,討喜的擁有更多球權和自主權,不討好的是隊友、失誤、團隊、球隊戰力往往更多影響到控球後衛的打球方式和效率。
上季湖人在Byron Scott執教下根本就是一場災難,林書豪在Scott手下打球那種不舒服和不適感,是為空前。
第二是球隊角色:
角色就是定位,林書豪打先發時定位就是組織第一,打替補時也是攻擊、組織定位不明確,Scott執教思維非常傳統,他並不喜歡控球後衛有太多外線出手、擋拆突破和自主空間,這對林書豪是種莫明的限制和干擾。
第三是球員潛力:
ESPN這套數據計算和統計,以球員上季表現、輸出和對球隊貢獻值做為基礎,再衡量新球季的角色和發揮,潛力、上場時間、未來性當然估算在內。但這部分卻也是最容易失準的地方。
比如:林書豪如果在黃蜂打先發,那麼他今年的季前排名可能就會擠進125,因為角色重要性和上場時間都會增加。打替補,角色不定,上場時間也不固定,戰力和表現很難推估,這部分不但牽涉到林書豪的貢獻值,也同時忽略了黃蜂先發主控Kemba Walker的戰力和輸出、穩定性。
第四是年紀:
林書豪27歲,這是他NBA第六個賽季,也是他經驗更成熟,可望突破現況和現狀的最佳年紀,特別是經歷過火箭和湖人三個賽季磨練,林書豪現在的球技、經驗、心態、調整,有可能是生涯最棒的一年。
這部分是ESPN數據統計換算很難列進去戰力值和變數。
總結:
NBA新球季林書豪確實只是NBA中段班球員,197正好排名中間,不前不後不上不下,但從低而高,從替補開始打起,這對林書豪卻是全新開始和嘗試,他不需要有壓力,也沒有高度期待,更不必為自己的先發位置會不會丟了患得患失。
對林書豪來說,這排名很棒很理想,該是他往前衝刺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