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d認為一個教練不能再同一隊執教超過三年,這是一句政治非常不正確的話,卻也是非常充滿現實意義的一句話。
一週前,Larry Bird宣佈溜馬解僱球隊總教練Vogel,在季後賽出局的前提下,換個教練本來並不應該算多大的新聞,但在新聞記者會上,Bird的一番話卻在教練圈引發了不小的震動,而這番話的核心就是Bird的所謂「三年定律」。
所謂「三年定律」,Bird自己的解釋為:「NBA總教練不該在一支球隊執教超過三年,因為球員會對更衣室長期只有一種聲音感到麻木。」——乍聽起來,這個理論似乎挺有道理,況且Bird自己當教頭時也只幹了三年就走,敢這麼說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
但問題是,在溜馬半重建還能打出45勝的前提下炒掉Vogel,「三年定律」幾乎是Bird所能做出的最爛的解釋,而且Vogel深得球員(尤其是George)欣賞,還曾反覆請(哀)求Bird不要炒掉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強行開人,反而體現了Bird冰冷殘酷不近人情的性格。
因此在Vogel被炒之後,NBA的總教練紛紛抨擊Bird這麼說是對長期執教者的不尊重,有匿名教練指名道姓的罵Bird這次的操作「簡直操蛋」,熱火隊的Spoelstra則含蓄的表示,如果「三年定律」成立,那Popovich和之前Gerald Sloan的成功又算什麼呢?
然而無論外界怎麼說,Bird的決定是絕不可能受其他人影響改變的,作為NBA的逼王之王,Bird是NBA歷史上最自信的人(無需之一),每一個他做出的操作都會有其背後深刻的思考,而要理解他的所謂三年理論的來龍去脈,就必須從Bird的第一個NBA教練Bill Fitch說起。
Bill Fitch——現在他為人所熟知的名號是NBA歷史第一個千負教練,同時也是歷史輸球場數排名第二的教練,專業的爛隊拯救專家。1979年,他先Bird一步加盟塞爾提克,事實上,在當時這曾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因為他是綠軍歷史上第一個非綠軍嫡系教頭。
在Auerbach之後Fitch之前,所有的塞爾提克總教練都是前綠軍球員,但面對全新的時代,紅衣主教希望用更長遠的目光看待選帥,他想啟用一些新教練,讓球隊接觸新的理念,避免塞爾提克籃球近親繁殖化。而當時已經在騎士執教9年的Fitch因為帶隊取得的格林菲爾德奇蹟正好走進主教的視野。
所謂格林菲爾德奇蹟發生在1975年,當時騎士隊草創僅5年,Fitch教練帶隊打出隊史最佳戰績首次殺入季後賽,季後賽中他們連戰連捷,一舉打進東區決賽對上綠軍,若非球隊中鋒奇奧尼斯報銷,不然綠軍很可能就無法4-2過關,並最終奪冠了。
嚴格,扣細節,無論主力還是菜鳥一碗水端平,這是當時Fitch帶隊的幾項法寶,這些東西在老派的Auerbach看來非常靠譜,而Fitch在接任球隊之後的第一句話就是:「不管Bird來不來塞爾提克,我都要帶好這支球隊。」——此話更是讓主教感到此人深得我心。
那菲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Bird正在因為合約問題和綠軍扯皮,當時其經紀人要價120萬年薪,比主教的開價50萬高了一倍多,後來Auerbach的強硬態度激怒了Bird經紀人Wolf,他要挾說如果綠軍方面還不讓步就打官司,讓Bird去別的隊打球。最後Bird的菜鳥合約定價為5年320萬,雙方有驚無險的簽約。
Bird來到球隊以後,很快和Fitch取得了相互信任,在Bird看來,和那些喜歡對球員客套拐彎抹角的教練不一樣,Fitch是一個真正的籃球癡兼戰術大師,說話直接不繞彎。而且,Fitch的執教手段也讓Bird感到新奇——在遇到Fitch之前,Bird從來沒見過會用影片來輔助執教的教練。
事實上,Fitch是NBA歷史上最早開始使用影片的教練,他不僅使用對手的比賽影片研究比賽策略,還會動用球隊自己的訓練影片來糾正球員的動作習慣,這套在當時十分先進的訓練方法讓Bird印象十分深刻,Carlisle就回憶稱,Bird日後經常會在和後輩吹牛時強調,稱Fitch是他見過最棒的總教練。
(當時Fitch甚至有一個綽號叫「Captain Video」——當然,是哪些老派古董和不理解他的球員嘲笑他而給他起的。)
將帥一心,新綠軍自然無往不利,1981年,塞爾提克隊就在Fitch和Bird的帶領下重新殺入總冠軍賽,經過6場比賽之後,他們擊敗火箭成功登頂,綠軍重回巔峰,而Fitch的執教水平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認可。
PS:81年殺入決賽的這支火箭隊(由Moses Malone和Hayes兩個名人堂內線領銜)非常被忽視,原因是因為他們例行賽只贏了40場,是NBA歷史上進總冠軍賽球隊中例行賽勝率最低的(甚至不到50%)。
1981年的這個冠軍這是Bird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冠軍,後來Bird在名人堂的演講中曾反覆談到奪冠的那個夜晚自己的感受,表示這也是對他影響最大的冠軍。但他沒料到的是,就在自己日漸適應NBA,併成為巨星的同時,Fitch和球員的關係卻在急速惡化。
和絕大多數作風嚴厲的教頭一樣,說話直接的Fitch並不擅長處理和球員之間的關係,他設定的隊規古板不近人情(當時綠軍打客場甚至施行宵禁),這招致包括Bird好友M L Carr、McHale、前總冠軍賽MVP Maxwell在內的很多球員心懷不滿。
當然,在勝利的作用下,這種矛盾在初期並不明顯,但隨著球隊日復一日的取勝,勝利帶來的愉悅感已經變的難以讓球員興奮,矛盾就開始顯現。在1982年,綠軍的一些球員已經開始在更衣室裡模仿和嘲笑Fitch的一言一行,這一切都在預示著更衣室的徹底失控。
終於在1982-83賽季,也就是Fitch執教的第四年,綠軍的球員和總教練的關係陷入僵局,Maxwell和Parish整個賽季從訓練到比賽全程和Fitch作對,而McHale則在一旁煽風點火,加上新球員和老球員為戰術地位上的矛盾,綠軍全隊化學反應一團糟。
而這種負面情緒在該年的季後賽徹底爆發,東區準決賽對上公鹿的第一場比賽,綠軍球員拒絕執行Fitch的比賽策略導致20分大敗,為了懲罰隊員,Fitch在垃圾時間拒絕撤下主力,讓他們接受羞辱,這導致以忠誠聞名的綠軍球迷現場倒戈,瘋狂開噓。
在這之後的比賽裡,Fitch和球員關係崩潰,塞爾提克此時除了二年級菜鳥Ainge、Bird和個別老將以外,願意執行Fitch教練戰術的人寥寥無幾,結果塞爾提克被實力顯然不及自己的公鹿4-0橫掃出局——這也是Bird生涯唯一一次被橫掃。
事後老將Buckner回憶稱:「那時Fitch要求我們提速,但相反,我們有好幾個傢伙場上的推進速度比平時慢了三倍,顯然,他們都是故意的。」而M L Carr的表態則更加露骨:「我承認,我們當時比賽的目的不是贏球奪冠,就是為了把Fitch趕走」。
賽後,McHale表示球隊雖然輸球,但仍然可以「昂著頭」,結果這句話把Bird逼進了狂暴狀態,在更衣室裡,Bird把所有能罵的隊友都罵了一遍,但在教頭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他這麼做也無法幫Fitch保住帥位,賽季結束,Auerbach只能宣佈,解僱Fitch。
作為Fitch的鐵桿死忠,Bird對這個決定自然非常失望。「我喜歡和這幫人打球,但是該被送走的人應該是他們而不是Fitch教練」Bird事後說「我當時告訴他們,你們遲早會意識到Fitch才是最適合這支球隊的人。」
顯然,Fitch的離隊嚴重的刺激了Bird,至此之後,Bird開始認真思考球員和教練的關係問題,他也開始意識到,長期維持球員的比賽熱情並不容易,三年理論開始成型。而在這之後推波助瀾的,則是好友Johnson不成功的執教經歷。
1992年,Magic被檢查出感染愛滋病毒,旋即宣佈退休,他的離開對於湖人來說無疑是相當於抽離了主心骨,之後湖人戰績開始一路下滑。92年他們將將打進季後賽,93年勝率跌破50%,而93-94賽季,球隊更是3勝9負開局。
面對湖人滑坡的票房(當時已經跌至聯盟倒數第五),老闆Buss無能為力,只能請求Magic復出擔任球隊教頭救場——事實上當時專心經商治病的Magic並無執教打算,但面對有知遇之恩的Buss老闆,Magic於公於私都不可能拒絕,只能強行出山。
得知這個消息的Bird當時在心裡暗暗為Magic擔心,和從來沒想過要做教練的Magic不一樣,Bird從很早之前就明白做教練是一個苦差事,不過Magic開局做的不錯,他執教的前6場湖人贏了5場,一切似乎在往正確的軌道上走。
但在勝利之外,暗流卻在湖人更衣室裡湧動,雖然在職業生涯很長一段時間裡Magic都是潮流的引領者,但作為教練的他在本質上和Auerbach這樣的老前輩一樣老派,上任第一天,他習慣性的在訓練前一個半小時抵達球館開始熱身,但當時球館裡卻沒有一個人,他對此十分惱火。
在黑白雙雄爭霸時代,湖凱兩隊的球員往往都會提前抵達球館加練,Magic認為湖人隊擁有優良的傳統,加入球隊的球員也應該繼承這種傳統,因此第二天,他就開始對隊中的球員,尤其是核心 Van Exel和新星Lynch專門提出要求,讓他們以後每天提前來到球館加練。
然而面對隊史傳奇的要求,湖人的兩個新星卻選擇充耳不聞,唯一把Magic的要求當回事的反而是Magic當年的老隊友Rambis。為了改變這種情況,Magic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在更衣室裡進行演講,提及show time時代的榮耀往事,希望能激起球員的榮譽感和事業心。
可是Magic忽略一個問題,這些話他講過,難道他的前任就沒有講過麼?當時show time時期的不少助教(比如Cooper)都在球隊裡做任教,有的甚至還沒有退休(比如Rambis),但在聽到Magic滔滔不絕時,他們心裡都默默的搖頭。
果然,很快湖人的球員們對Magic的態度開始從尊重變成應付,最後變成厭倦和不耐煩,他們變得和1983年的塞爾提克一樣,偷偷在背後嘲諷Magic,湖人也馬迎來上一波10連敗,Magic的執教戰績一瞬間就從5勝1負變成5勝11負。
既然文的不行,那就來武的試試,連續輸球之後,抓狂的Magic乾脆在隊內親自上場,帶著show time時代的助教老隊友打教學賽,試圖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教年輕人怎麼好好打球,然而雖然他能在這種訓練賽裡把年輕人打的死去活來,但他的球員依然不肯接受教導,繼續我行我素。
最終在賽季的最後一場比賽裡,Magic排出了老將+菜鳥的所謂他心中「最聽話組合」陣容,輸球之後,Magic旋即宣佈辭職,在新聞記者會上,Magic坦言:「我終於解脫了。」
顯然,在做教練這件事上,Magic給Bird做了一個很不好的示範,而有了他和Fitch教練的前車之鑑,退休後的Bird才會對做總教練甚至助教慎之又慎,作為一個高傲刻薄的人,Bird不能允許自己被球員當成笑話。所以退休一開始,Bird就推掉了不少教練和助教邀請,留在塞爾提克,從顧問開始幹起,先學習怎麼執教。
PS:當然,Bird這麼做這也與他的背部的傷病有關。他需要留在醫療資源豐富的波士頓,和更熟悉他背傷的醫生合作,治療他已經脆弱不堪的脊椎。
然而,在留在塞爾提克隊「學習」的過程中,Bird過的也並不舒心,當時球隊管事的人是老隊友M L Carr和老闆Gaston,雖然Karl和Bird是老朋友,但在有關球隊應該如何操作上,Karl和老闆Gaston卻幾乎從來沒有認真聽取過Bird的建議。
其中最能體現這件事的就是1994年綠軍簽下Dominique Wilkins的操作,在簽約之前,Bird曾多次警告球隊管理層不要這樣做,因為他認為Wilkins這種從不防守的高齡球霸完全不適合重建中的綠軍,但Karl對此充耳不聞,結果Wilkins果然和教頭發生矛盾,並且很快離隊。
終於1997年,再一次次的失望之後,基本已經喪失球隊話語權的Bird和綠軍管理層決裂,返回了自己在佛羅里達的新家,原本Bird此時已經心灰意懶,但頗為意外的是,此時身在熱火隊的Pat Riley卻出人意料的給了Bird極大地鼓勵。
沒辦法,Bird太熱愛籃球了,即使身在佛州,他也會忍不住去邁阿密看熱火隊的比賽,作為觀眾,徹底退出職業籃球圈的Bird得以第一次認真的觀察Pat Riley的執教,在觀察中,他被萊利鼓舞球員的能力深深折服,同時不服輸的心態再次萌發,出任總教練的意願也越來越濃烈。
終於在該年夏天,Bird終於答應了家鄉球隊溜馬的邀請(從他退休開始,溜馬老闆Walsh幾乎每年都會邀請他加入教練團,做什麼隨他便),出任總教練。而他出山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當年的小弟Carlisle招來麾下做首席助教。
為什麼是Carlisle呢?因為Carlisle在球員時代就深受Fitch喜愛,30歲他在籃網隊退休時,Fitch曾點名將其留下做了三年助教,對其可謂傾囊相授,Fitch日後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他非常喜愛Carlisle的悟性和努力,幾乎將Carlisle視作「乾兒子」(Rick is like the son I never had)。
事實上,當時Bird接手的溜馬是一支受「三年定律」影響且表現極其典型的球隊,在Bird到來之前,Larry Brown已經執教這支球隊達到四個賽季,其中前三個賽季他們每個賽季至少贏47場,但第四個賽季,Brown和隊員(尤其是Jalen Rose)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全隊整個賽季只贏了39場,錯失季後賽。
而Bird在來到球隊之後,第一個任務就是重新評估球員的角色和能力,為不同的人設定新的任務,結果在經過整合之後,這支溜馬隊煥然一新,拿到了58勝的隊史NBA最佳戰績,然後在季後賽中和公牛大戰7場才堪堪落敗——要知道,在Jordan的兩個三連霸期間,公牛一共只打過兩次7場(另一次是92年東區準決賽對尼克)。
而第二年,Bird再接再厲,在縮水賽季連續第二年帶隊殺入東決,然而可惜遭到「Ewing定律」作用,爆冷輸給了之前完成老八傳奇的尼克隊。
PS:這個系列賽中溜馬輸的最冤的就是第三場,終場前Larry Johnson的三分被誤判為3+1,導致溜馬被絕殺,否則整個系列賽勝負難料。
而到了自己執教的第三年,也是就是Bird自己所說「殺入總冠軍賽」期限的最後一年,球隊果然開始鬆懈。開局他們7勝7負,氣得Bird在第15場前警告隊員:「你們如果不想好好打,老子就找些想好好打的人來打,其他人都滾蛋!」這才罵醒了整支球隊。
終於,這支崩潰邊緣的溜馬在Bird的鞭策下爆發出了最後的能量,在2000年殺入總冠軍賽,並且和湖人大戰6場落敗,隨後,幾名老將因為合約離隊,球隊分崩離析,Bird也信守承諾,卸任回家。
所以,從Bird的親身經歷來看,三年理論或許就像某些政治不正確的言論一樣,雖然對於個別長期教練並不公平,但實際上久經考驗——無論是大都市寵兒還是小城鎮遺孤,任何一支球隊都很難保持三年的穩定,而在如今球員大於教練的形勢下,球員往往不受管控,當一個球隊裡不受管控的球員累計到一定程度時,球隊必然會失控。
當然,也許有人會像斯波那樣拿出Popovich和Sloan的例子做出反駁,但問題在於:John Stockton以及Duncan在NBA歷史上都屬於不世出的頂尖「忠」字輩人才,這兩個隊乃至兩位總教練的成功,本來就有巨大的運氣成分。
況且即使這樣,Duncan在2001年也曾差點因為無法奪冠而離開馬刺。往前追溯,1999年Popovich還曾差點因為戰績不合格被球隊炒掉(險些被換成Rivers)。至於Sloan,Deron級別的不受管教就足夠拆掉一支有冠軍潛力的球隊。
那Bird面臨的狀況呢?在他的執教和管理生涯裡,綜合來看遇到的最有天賦的球員可能就是如今的George了。指望靠他們打造20年老店本來就是不那麼現實的事情,況且這兩波人還分別遭遇了重大的傷病和聯盟歷史罕見的鬥毆事件,Bird的不近人情本來也有被逼無奈的成分。
那如果我們講情面一點,天賦好一點呢?那麼雷霆或許就是我們的模板——他們在積累天賦中成長,教練(Brooks)溫溫吞吞不壞也不好,在得到機會之後每年都安慰自己說以後還有時間,然後就看著時間一年一年流逝,奪冠窗口越來越窄。
PS:這裡開一個腦洞,加入2012年總冠軍賽後雷霆勇敢的開掉Brooks,招來Donovan或者其他更好的教練,杜威二少現在還會兩手空空嗎?
Bird當然不是Presley,溜馬也不會變成第二個雷霆,所以未來Larry Bird還要繼續揹負不講人情的罵名,接受球迷和媒體的道德審判,但不管怎麼樣,溜馬都將繼續按照他預設的軌道,走向未知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