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NBA模式往往是球星抱團、幾家獨大,讓許多球迷的思維開始轉變,當一支球隊的開局沒有太大起色時,他們會大肆呼籲球隊直接放棄這一年,進入擺爛模式,等下一個超級新星來拯救球隊。
但是對於常年駐紮在球場裡的球迷來說,他們極其不希望他們支持的隊伍擺爛。特別是常年的季票會員,更是對擺爛嗤之以鼻。以今年的勇士球迷為例,花著全聯盟最貴的票錢,來看一群不認識的球員在場上挨打,簡直是人生最無聊體驗。而大多數擺爛球隊的主場,都空空如也,騎士的球票曾一度賣到一張2美元,都吸引不了球迷來看球。
說到球隊內部,更是亂成一團:留下的球員毫無歸屬感,反正在這裡沒有未來;教練也沒辦法展現他的執教素養;管理層計劃都到明後年了,人心惶惶的誰還在乎身上這件球衣是哪隊的,巴不得趕快混完這一年再去找新工作。
媒體最近專訪了一些球隊的資深隨隊記者,他們分別來自紐約、底特律、明尼蘇達、華盛頓和費城,對於球隊擺爛這件事,他們發表了大量的評論,不過歸納起來只有一個詞:深惡痛絕。
連續13年不進季後賽,灰狼早已不在大眾的關注範圍內,連隨隊記者也抗拒每天的分析:「你每天都要從新的角度發現輸球的原因,問題是你一個賽季輸5,60場,哪有那麼多可寫的地方?」灰狼的隨隊記者抱怨道:「贏球的時候怎麼寫都是對的,輸球的時候就得小心翼翼地找原因,沒有人關心球隊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感人的故事。」
輸球後的更衣室更是寂靜而尷尬的,而且暗流湧動。教練可能會把責任歸咎在球員身上,反過來也是一樣。而專欄記者必須要保持立場,儘可能讓球迷心平氣和地接受結果,然後面對新的一場比賽。
但顯然,不可能每個球迷都對比賽結果買單。活塞的隨隊記者就強調,他寫同樣的比賽分析,贏球和輸球的點閱率相差甚大。反而是描述更衣室動盪的文章,反而引來大規模的轉發評論。
對活塞而言,最大的兩次更衣室動盪,都來自隊內的大牌球星。一次是在2011年,一場賽前熱身活塞名單中的一半球員都拒絕出現在早上的投籃訓練中,原因是他們希望解僱總教練John Kuester,而這則報導引起了全國關注,然而活賽隊隨隊記者表示,這並不是活賽爭議最大的事件。
「擁有Allen Iverson的2008-09賽季可能是我經歷過最難忘的時期,看到Iverson拒絕承認他是一名實力下滑的球員,但這位仍然能得分、能進名人堂的球員還是破壞了更衣室。」他說:「到目前為止,在我隨隊的12個賽季裡,我要把這個賽季排在第一名。如果Joe Dumars當時沒有用Chauncey Billups換來Iverson,這個賽季就沒那麼讓我感到難忘了。」
這位記者描述了球迷們心中的微妙情緒,2008-09賽季當時他剛入行,卻深深感到了球隊隊內的死氣沉沉,球迷們對於每年都能打進東區決賽,卻不能拿到最終冠軍而感到厭倦,他們希望於能得到幾位帶領球隊走向成功的球員,交易或者選秀都好。但事實上,剛好是糟糕的交易和選秀,讓他們從此遠離頂級球隊行列,並至今都沒能抬起頭來,或許站在球迷的立場,他們並沒意識到大換血是一種賭博,而賭博也是會輸的。
此時的灰狼也是賭博的輸家,他們花費大量資產換來Jimmy Butler,但他們得到的僅僅是西區第八名,和無止盡的更衣室鬧劇。
灰狼隨隊記者表示:「當發生重大劇情時,我們只能儘可能清晰地,準確地描繪出艱難時期發生的事情,我們需要認真地拋棄球迷的角度去深入瞭解事情,這並不讓人感到愉快,也不容易做到,但我覺得這正是區分好記者和平庸記者的地方。」
但人們關心的,是劇情本身,而不是這支球隊的死活。這就是隨隊記者不同於大型網站記者的地方:後者只要能報導出喜聞樂見的大新聞,不需要考慮其他。而前者必須清楚自己的定位,而讓本隊球迷更詳盡地了解球隊的一切,並且能夠繼續充滿信心。
所以,義憤填膺是少見的(除了寫了太陽40年的Dave King,他在前兩年的賽後文章裡時常破口大罵,攻擊整支球隊的上進心。),幫球隊提供交易或解僱教練的建議也是很少見的。他們儘可能保持中立,最多在字裡行間發發牢騷。
相比而言,巫師的隨隊記者就更加「佛系」,儘管他始終認為Bradley Beal不比Russell Westbrook差,但他還是能接受球隊戰績不佳,球迷注意力不在這的事實。而對於尼克的隨隊記者來說,寫什麼都提不起球迷興趣,年復一年的情況都已經持續了20年。
「我覺得本賽季如果繼續輸下去的話,他們會希望我們減少宣傳,」尼克的隨隊記者說:「他們寧願我們在這段時間裡少寫點東西。」
尼克是被全聯盟記者公認最不好相處的球隊,記者們不允許進入比賽場內,採訪也遭受諸多限制。記者們私下吐槽說,他們覺得尼克根本就不想讓別的記者知道他們還是一支球隊,反正在紐約球迷看來,麥迪遜廣場花園就是生活不順買張票過來罵一罵發洩的地方。
不過有時候,反而是輸球後的比賽才能問出有質量或是內幕的內容。記者們就常常抱怨,贏了球後的採訪毫無含金量,球員都在說著他們自己都不信的陳腔濫調。而輸了球之後,有時候球員就會坦露真心,把他們擔心的和困擾的事情分享給記者們。
也是因為隨隊記者和球員長期相處,球員通常會賣個面子。有些記者已經隨隊10幾20年了,比隊裡的所有人待得時間都久。而他們也更瞭解球員、教練和管理層。
「因為有了信任,關係才會派上用場,」巫師記者說:「我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而他們會意識到『他是個好人,他的問題是為了幫我洗刷污名的』,所以採訪得以順利完成,這也是我們隨隊記者要做的重要的一件事,和每個人都好好相處。」
而另一個不免被提到的,就是關於「脫粉」的話題。
在美國,除了四大聯盟,再加上足球和NCAA等頂級賽事就更加眼花繚亂。而對於任何一個球迷來說,就算他在某一座城市成長工作,這支球隊也有不止NBA一支球隊可以看。所以當球隊長期輸球時,球迷往往會選擇轉投那支戰績更好,也更值得關注的球隊,也是因此,專欄寫手的文章的閱讀量也容易因為戰績欠佳而大幅減少。
所以一些隨隊記者會在賽季的後半段選擇略過比賽部分,而是專注於下一年的選秀。76人的記者就感嘆說:「賽季後半段,甚至沒有人在乎我有沒有寫當天的比賽,但是他們卻非常熱衷於探討接下來的選秀情況。而讓我更驚訝的是,我寫選秀相關和夏季聯賽的內容,點閱率居然翻了一倍。」
經歷過Sam Hinkie時代的球迷們想必會會心一笑,在那漫長的5年裡,76人用反覆的篩選終於拼湊出這套可以衝擊東區冠軍的陣容,而當記者回想到那段時間時,仍會記得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隨隊的第一年,76人打溜馬,我很早就到了球館,看球員們熱身,」76人隨隊記者說道:「當溜馬的替補球員們熱身時,他們的投籃命中達到了80%,我跟身邊的人說『哇,這就是一支真正的NBA球隊?』他斜了我一眼說道:『是啊!我不知道你隨隊報導的是什麼隊,76人根本沒有這個水平。』然後哈哈大笑。這讓我真正警醒,溜馬一些甚至沒上場的球員都比當時76人的先發球員好得多。」
在2013-2016年的三年間,76人全部的246場比賽裡只贏了47場。
沒有多少人還記得為76人效力過的球員都是誰,他們早已分散天涯各處,有的在24,25歲就宣告了退休。一手打造了76人過程的Hinkie沒有等到結果,他回歸大學校園,直到今年,被有著「長遠計劃」的丹佛野馬簽下。
而當此時的你我欣賞著76人豪華陣容的時候,記者們也清楚地知道一件事:有許多忠實的球迷,永遠不會再來到主場看球了。
「少了故事的賽季,只是一段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