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在看溜馬比賽直播的時候,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小哥坐在替補席後面在給觀眾遞飲料。Paul George身披快艇球員回到印第安納的那天,比賽結束保羅George第一時間走到他的身邊,給了他一個暖暖的擁抱。
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今年33歲的Matt Hayden,是溜馬隊平凡的幕後英雄。他名義上的職位是更衣室服務員,實際上還管理球童事務,甚至有時候還要打掃更衣室衛生,包辦各種髒活雜活。
迄今為止,Matt Hayden已經陪伴溜馬走過了二十餘年,從銀幕前的明星Reggie Miller,再到同為幕後的老隊醫David Craig,許許多多的溜馬人都和他打過交道。其實Matt自己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誰又能說普通人不能擁有自己的專屬故事呢?
夢想開始的地方
要說Matt普通也並不盡然,他其實要比真正健全的普通人經歷過更多苦難。剛出生時,Matt就從鬼門關走了一遭。早產10周,出生時體重不足4磅,Matt在德國一家醫院中度過了自己生命的第一個月,儘管幸運地保住了性命,但他因此留下了大腦性癱瘓的後遺症。他至今走路時還需要拄著金屬柺杖保持平衡,儘管病痛讓他不得不放緩自己的步伐,但卻無法磨滅他的意志。除了在溜馬兼職,他還在新巴勒斯坦學校(New Palestine school)做志願工作,回饋母校和社會。
故事還要從他9歲說起,1997年2月的一場比賽對上多倫多,那時候溜馬主場還叫城市廣場球館( Market Square Arena),媽媽因為工作關係拿到了兩張球票。他們坐在球館中間,儘管位置不是最佳,但是母子倆到的卻很早,早到離正式熱身還有很長時間;早到能親眼目睹Miller做賽前個人熱身;早到小Matt還能看到Miller投籃時,有幾個小球童給他撿球傳球。
當晚,Miller 30分鐘就砍下25分,溜馬半場落後19分但最終絕境翻盤,105-103,這場比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中。自此,這個小男孩深深地迷上了籃球,迷上了NBA,迷上了溜馬,Miller投籃的身影讓他魂牽夢繞,那群小球童撿球的工作也讓他難以忘懷。
終於,一週之後,他實在忍不住跑去問媽媽:「我怎麼才能像他們一樣(做球童)呢?」。媽媽Lori Hayden其實並不懂體育,更不用說可能是溜馬的死忠,所以她也答不上來。但她想起來那天,那群給Miller撿球的小球童都穿著相似的服裝,所以她肯定,在印第安納肯定有專門組織這種活動的機構,可惜她實在沒有人脈聯絡或者接觸到這種團隊。萬般無奈,她提議讓兒子寫封信給溜馬,期待官方能給孩子一個好的答覆。
就是這樣,小Matt拿起鉛筆,在紙上一筆一筆地寫下了自己的小夢想。
信件堆積出來的夢想
不過要想敲開溜馬的大門,可不止一封信那麼簡單,而是「一封接著一封」。不斷地寫信,不斷地打聽消息,Matt終於瞭解到當時的老隊醫David Craig在招球童,所以他開始嘗試給Craig寫信。每次媽媽把小Matt寫的信塞進郵箱時,她都忍不住鼻子發酸,她害怕兒子的小夢想最終只變成一團廢紙。
Matt給許多自己仰慕的體育名流寫過信,同時也收到了不少暖心的回覆,其中甚至包括Grant Hill, Jerry Stackhouse, 和Tracy McGrady這樣的大牌球星,出身印城、執教過巴特勒大學的現塞爾提克教頭Stevens也給他回過信。有些回信很正式,更多的則是以私密口吻鼓勵Matt,甚至有的回信中還夾著一張親筆簽名的照片。
當然也缺少不了溜馬給他的答覆,遺憾的是,在信中他們告訴小Matt:很可惜,球隊無法聘用未滿14週歲的未成年人。這就意味著Matt如果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還得再等至少四年。但Matt並沒有放棄,他依舊一封封地寫信來給溜馬表達他的熱愛與渴望。
當幸福來敲門
2000年,溜馬殺入了總冠軍賽遺憾折戟,但Matt終於接到了那通他夢寐以求的電話。電話是Craig的助手Tom Jennings打來的,他邀請Matt去參加面試。小Matt早在信中就告訴了Craig自己的生理缺陷,老隊醫也都瞭然於心,但是Matt並沒有因此而獲得特殊待遇,當然更沒有任何歧視和排斥。「我們就像面試其他孩子一樣面試他」Craig回憶道。
事實上,媽媽Lori也被邀請來參觀面試,她坐在Craig辦公室的角落裡靜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至今,她還能回想起兒子當時被問的幾個問題——關於他的工作道德觀、他完成指定任務的能力以及他對溜馬球隊的瞭解程度。還有一幕暖心畫面讓媽媽記憶猶新,當時Matt在辦公室裡,他坐在一張沒有扶手的辦公椅上,夏天剛剛走馬上任的新教頭Isiah Thomas從門外探頭進來,熱情地和小Matt打招呼,當小Matt轉過頭時,他興奮地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
面試結束後,小Matt和Craig握手時緊張地說道:「希望能儘快收到您的答覆。」
Craig微笑著回答他:「其實不用等太久,因為你已經被錄用了!」
這可不是象徵性的說辭,Craig解釋說:「從我們角度看,他完全符合標準。球童這個工作很適合他。」
不止於Pacers
自此,Matt正式開始在溜馬工作。他只負責主場的比賽,但他的生活遠遠不止於此,他已經修讀了常春藤理工大學(Ivy Tech)工商管理專業的準學士學位(associate’s degree),以及印大-普渡聯合分校(IUPUI)的學士學位(bachelor’s degree)——主修體育教育,輔修凱利商學院的另一門專業。
他從小在新巴勒斯坦學校唸書,那時候他就幫著監管餐廳。年長之後他就開始接觸學校的校運動隊,並且努力成為了學校美式足球隊和女子籃球隊的助理。甚至教練團開會的時候,他也會坐在其中,但是他的主要任務是給球員傳遞積極的信念,並且充當球員和教練間的中間人。
當然了,除了助理的身份,他自己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球迷。
「我很喜歡Matt在我身邊的感覺,看看他人生中經歷的那些苦難就知道他的存在意味著什麼。」新巴勒斯坦學校的美式足球教練Kyle Ralph「新生們第一次踏上這片球場,聆聽他的故事,並且學著如何去面對棘手的困境,這樣的經歷對我們的年輕人大有益處。許多孩子難以直面逆境,但他在這,每天帶著微笑和飽滿的精神,(好像在告訴大家)一切都會好起來。」
因為Matt的特殊貢獻,新巴勒斯坦學校設立了Matt Hayden獎學金。一年一評,Matt親自上陣與媽媽、教練一起做評審人,申請的學生必須通過嚴格的面試稽核,訴說自己的勵志故事。很多學生都把Matt當做勉勵自己的精神偶像。
而Matt當年又何嘗不是一個備受鼓舞的孩子呢?從開始為溜馬工作,到最終成為球童經理,Matt都從偶像Reggie Miller身上受益良多。
「看著他每天進入球館,辛勤地訓練、打球,這讓我有了更加努力去工作的衝動。」Matt說道「我想用Miller當年的要求去帶我這群可愛的孩子…他嗓門很大,不過是褒義啦。那個時候他需要我去拿籃板,去拼搶…我現在也會確保我的孩子們做到這些。」
小球市也有大溫暖
知道這些年哪個球員與他最親近嗎?Matt的回答很乾脆也很出人意料:George。George在印城職業生涯剛起步時,Matt就與他結緣,當時有一天George把自己的手機遞給Matt,讓他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兩人自此就一拍即合。即便是17年George出走印城之後,Matt也和他偶有聯絡,George過來打客場有時還會當面聊上幾句,每年休賽期兩人也會打兩通電話互相問候。
「他和我真的很親近」Matt自己這樣描述和George的關係。
每次溜馬主場有比賽,媽媽Lori都負責接送Matt上下班。從家到球館大概有半個小時的車程,Matt通常在工作都完成後,大概晚上10:30左右給媽媽打一通電話,讓她開車來接他回家。有一天晚上,媽媽像往常一樣接到他的電話,但Matt卻告訴她今晚不用來接我了,保羅George帶我出去和他的朋友們吃飯!地點就在市中心的Moe’s restaurant。
大概到了凌晨一點,媽媽還沒有接到Matt的回電,所以她決定開車出去找他。當媽媽Lori把車停在餐館門口,她突然看見一大群人站在人行橫道上談笑風生。
「在人群中央,我看見了金屬柺杖的反光」媽媽Lori回憶道
她撥打了Matt的手機,Matt接起電話對媽媽說可以來接他了,她讓兒子轉過頭看,原來媽媽就在他身後!Lori自己穿過街道,走到近處才發現Matt和George挨的多緊啊。
Matt年齡不大,自然沒能親眼見證過印城名將Mel-Daniels的比賽。但當Daniels在溜馬做球探時,兩人有緣相識。 Matt和媽媽每年都還有個小傳統,他們倆每個賽季都至少會飛去一個城市看溜馬的客場比賽(今年他們打算全明星後,轉機去紐約和多倫多看球)。碰巧的是,母子倆旅行期間經常在機場碰到做球探的Daniels,Daniels給Matt講了很多他打球時候的老故事,兩人相談甚歡,一段暖心的忘年交就此結成。
友誼和愛,與年齡無關。
Matt和Slick Leonard
Daniels的故事裡經常提到他的前教練Slick Leonard,Matt也很想結識這位印城籃球教父,所以工作的時候,他經常掃視全場,希望能找到Leonard的身影。當然,最後也被Matt「得逞」了,Slick Leonard和他熟絡了起來。熟到什麼程度呢?Matt從印大-普渡聯合分分校畢業的那天,媽媽Lori給他辦了一場party,Slick和他的妻子Nancy也受邀蒞臨,Slick在聚會上開心地狂吹牛,媽媽Lori就一直給Nancy夾披薩吃。
Matt和媽媽Lori先後參加了Miller和Leonard的名人堂獲獎典禮。Miller的頒獎典禮前一天,Matt遇到了一位名人堂高層,也因此有幸站在紅毯旁,親眼見證偶像Miller走上紅毯。當天Miller下車第一個就和他打招呼致意,排面十足。
雖然印第安納是一個小球市,溜馬也是一支小眾球隊,但從球員到管理層,整個球隊上下都充滿了關愛與溫暖。
Matt與Oladipo
This is why we play
往事如煙,Matt已經在溜馬工作了20餘年。這份工作雖然不起眼但很重要,薪水並不豐厚但卻有超越金錢的價值。人情、友愛、互助、奉獻,這些才是Matt的故事的閃光之處。
「就像一次有趣的騎行,」Matt這樣形容自己所熱愛的工作,「我希望我能一直一直騎下去」
「Matt在溜馬得到的機會拓寬了他的眼界,」媽媽Lori動情地說道「你釋放的善意有了回報,整個球會上下都讓他感到溫暖。我很高興他能夠置身於一個友善的、能夠容納他的組織,這讓他能繼續堅持熱愛生活。」
看到媽媽Lori終日陪伴在兒子身邊,甚至每天晚上都風雨無阻去接送兒子上下班,你是否也會感嘆一句母愛偉大?
「我很想他能夠自己獨立,我寧願他永遠不住在家裡。但如果他覺得這樣OK,那我也能接受。溜馬給了他機會去成長去成熟,去變得更加獨立,之後的一切機遇也因此從這裡開始。比如PG那次帶他去吃飯,真的讓他成長為一個人。」
Matt和媽媽Lori
「我們都知道有些事他能做,有些事他做不了。但他對於自己手上的事是百分百的上心」老隊醫Craig也是好人,他看到了Matt的生理缺陷,但更清楚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他並沒有利用自己的不幸去賣慘,反而非常謙遜又努力,Matt的故事對於球會的全體成員來說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激勵。他絕不是那種向老天認輸的人,他會通過不斷的努力,打破所謂的極限,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
「他絕對是全人類的榜樣。」
原始連結:https://new.qq.com/rain/a/SPO2019122800642300